时间:2023-01-12 22:51:19 | 浏览:6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07课,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趙”,详情如下:
趙。这个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为“赵”(这是一个简化特例,即用简单的符号“乂“替代原字的一部分“肖”造成的简化字,其实我们应当反思这种简化,因为在简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文字信息),赵是现代汉语常用字,主要用作姓氏,是《百家姓》第一姓。但赵在古汉语里却要复杂得多。
趙有两个读音:
(一)zhào。这是它的常用读音,也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趙,趋趙也。从走,肖声。”看一下趙的字形发展:
(趙的字形演变)
趙字自春秋时期一直到汉代,都是“走”部汉字,由两部分组成,即“走”和“肖”。当然战国玺印(主要是三晋玺印,在三晋玺印里,“趙”写作“肖”是重要的文字特征)里也大量出现仅有“肖”字字形而释为“趙”的印,比如:
(古玺:趙佗)
这很可能是三晋地区(包括趙国)特殊的约定俗成写法。
依《说文解字》解说,趙是形声字。本义是疾行,超腾。既然趙字被许慎归在了“走”部,那么,它的本义一定跟“走”相关,这是《说文解字》归部的原则。
《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趙行囗舍”这里的“囗”,有两音,一读wéi ,同“围”,一读guó,,同“国”(囗字是《说文解字》540部首之一,到本字时会详细说,但在这里似乎并不能读作本字音,它很可能是古籍的缺字,用方框以代替,缺的这个字一般认为是“趋”。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国”,但如作“国”,语义似乎不好解释,所以我们认为是缺字补的方框)。郭璞注称:“趙,犹超腾。舍,三十里。”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说:“超腾亦谓疾行。”即穆天子(周穆王)北征,行军神速,一日数舍。
(《穆天子传》书影)
这里的趙,即用趙的本义,疾行,用作其他意义,显然说不通。
本义之外,趙字的用法还有很多,比如:(1)少。《广韵·小韵》:“趙,少也。”用作此义,应为肖的假借,肖的本义是骨肉相似,所以说有肖像,不肖子之类的说法,但肖另有一义即衰微,即少、小。趙即通此义。
(2)小。《方言》卷十二:“趙、肖,小也。”钱绎《笺疏》:“趙从肖声,盖以声为义也。”
(3)轻捷。《六书故·人九》:“趙,轻捷也。”实际上,这个意义基本上接近于疾行、超腾之义,应当是引申义。
(4)床前横木。《方言》卷五:“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杠,南楚之间谓之趙。”郭璞注称:“趙当作桃,声之转也。中国亦呼杠为桃床,皆通语也。”这是方言,各地对它有不同的称呼。
(5)虚妄,瞎说。明李诩《戒菴漫笔》卷三:“今人以虚罔不实而斥其妄行者则曰趙。”《尔雅》:‘休,无实李’郭璞云:‘一名赵李。’盖无实者虚也,疑即此趙字。“清代翟灏《通俗编·言笑》:“今俚语云‘趙七趙八’,乃戒菴所谓斥之之辞。”比如冯梦龙《新灌园传奇·灌园邂逅》有:“无腔笛吹介两声,自道有趣,用起村学问,乱嚼蛆趙介两句。”现代汉语中,有些地区的方言中,也说某人“趙三不趙四”(河北、河南、山西皆有),称呼此人不着调,办事不牢靠,总是瞎说等。
(6)方言。助词,无实际意义。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吴越四·忠献王世家》:“是时(天福八年)浙地儿童聚戏,动以趙字为语助,云得则曰趙得,云可则曰趙可。”翟灏《通俗编·语辞》也记载:“今谓所言之是曰照,疑即趙可之遗。”
以上4、5、6,都是方言中的用法,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用法渐渐消失,了解即可,其实际意义不大。
(7)古代国家名。《玉篇·走部》:“趙,国名。”趙作为国家的名字,至少有以下四次:其一、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其二、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晋卿与韩魏分晋自立,国号赵,在现在的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
其三、东晋十六国之一,东晋时刘曜称帝,国号赵。地盘占现在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史称前赵;其四、东晋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灭前赵后称帝,史称后赵。地盘较广一些,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湖北、辽宁的一部分。
(8)战国七雄时秦的别称。《法言·重黎》:“或问:‘趙世多神,何也?’”汪荣宝《义疏》称:“趙谓秦也。”曹植《求自试表》:“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趙以济其难。”李善注称:“此秦而谓之趙者,《史记》曰:‘趙氏之先,与秦共祖。’然则以其同祖,故曰趙焉。”秦地人与赵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秦人也自称为赵人(外人并不这样称呼)。
此外,趙字最常用的用法就是用作姓氏。《风俗通·皇霸·六国》:“赵之先与秦同祖,其裔孙曰造父,于周穆王为御骅骝騄耳之乘……帝念其功(下面会详说),赐以赵城,因以为姓。”还是上面说的造父封于趙县,因此以趙为姓。《史记·赵世家》同样也有:“(缪王)乃赐造父以趙城,由此为趙氏。”关于造父的事迹,因为他是赵姓的始祖,我们就介绍一下:
造父,嬴姓,伯益(嬴姓各族的祖先)的后代,蜚廉的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善于御(驾驶)车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训好之后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他们经常外出,有次他们西行至昆仑山,正好遇到了西王母(这已经有传说性质了),乐不忘归。而正在此时,传来了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却又无可奈何,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从而及时发兵平定了叛乱。因为这份功劳,周穆王便把趙城(山西省赵城县西南,一说是洪洞县)赐给了造父,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作为姓氏,就是趙氏。
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当然,这也是赵姓的由来。
(造父封赵)
(二)dià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义为扒地,刺地,除草。也作“㨄(zhào)”《集韵·筱韵》:“趙,刺也。或作㨄。”《诗经·周颂·良耜》:“其镈斯趙,以薅(hāo,艸部汉字,我们讲过的字,拔草。)荼蓼。”《毛传》:“趙,刺也。”郑玄笺称:“以田器刺地,蓐去荼蓼之事,言闵其勤苦。”孔颖达疏称:“趙是用镈之事,镈是锄类,故趙为刺地也。《诗经》这句诗的意思是:挥锄翻土,除去杂草。
趙字小篆的写法如图:
(趙字小篆的写法)
(【说文解字】之20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得姓始祖为造父,嬴姓,舜帝时水官伯益十四氏孙(前文有提)。擅长赶马车,用现在的话说驾驶技术非常好。网络图片 传说造父在桃林(今湖南岳阳市临湘市下辖镇)一带得到了8匹骏马,训练好以后献给了当时的周穆王(西周第五位国君)。周穆王派人配备好了马
相传赵姓是凤的传人。起祖先源自于3000年前的西周驭马能手—造父。当时周穆王经常乘坐马车巡游造父以其娴熟的技艺驾驭车马,周穆王于是封地给他,并以赵为姓氏。这也预示了赵姓族人奔跑向前人才辈出的后世盛景。赵姓缘起于春秋晋国,而百家姓则成文于宋朝
中国民间向来就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说法,为什么民间把赵姓排在《百家姓》第一位呢?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北宋时期,北宋共有18位赵姓皇帝,当时《百家姓》自然以帝王为贵,排在第一。赵姓是我国历史上地位十分显赫的姓氏,据部分资料统计光称帝称王
赵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姓,占全国人口的2.29%。在河南居第六位。周口有赵姓36.504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99%,居全市第五位。赵姓源出有三:一是夏桀臣赵的后代。清代学者张澍《姓氏寻根》引《太公金匮》载,桀臣赵劝桀囚汤。夏桀都于斟寻(
赵 氏赵 姓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寻根溯源】其起源有三: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
1、《百家姓》为什么要把赵姓放在第一位呢?《百家姓》是宋朝时编写的,宋朝的皇帝姓赵,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赵姓就成为中国人的众姓之首了。2、赵姓人的姓源始祖。据唐朝人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赢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
赵姓图腾赵姓图腾【释义】赵是东夷民族少昊族群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赵姓图腾由奔走的高大巨人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的象形。伯赵氏以玄鸟为图腾,故赵从“肖”。《说文》中说:“赵,趋赵也。从走,肖声。”其本义当作疾行、超腾之意
中华泱泱,姓氏堂堂,完璧归赵,源远流长。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赵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赵氏家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秦赵同属“嬴姓赵氏”秦始皇的姓氏历来是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可是到底该叫他嬴政还
一、赵姓起源:远古嬴姓、赵宋王朝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是赵姓的三大主要来源。在西周时期,造父(嬴姓部落后裔)获得八匹骏马并将其献给周天子穆王。周穆王为八骏马配了好车,并以造父为驾周游列国。当周穆王在昆仑山会见西王母的时候,徐偃王(徐国国君,最
转自23魔方家谱馆长“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