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3:08:16 | 浏览:736
据史书记载,赵姓出自嬴姓,为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裔。西周时,伯益第十三世孙造父辅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反叛有功,封于赵城,其后遂为赵氏。余姚赵姓大多以“天水”为郡望,自称大宋皇族之后。
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赵姓15782人,居各姓人口第十二位。全市带赵字的地名有近20个,直接冠名“赵家”的自然村有6个,行政村则有朗霞街道赵家村。余姚赵姓以迁徙渊源及聚居地的不同,又分多个支派:
姚江赵氏。始祖赵德文,宋太祖赵匡胤四弟魏王赵廷美的第八子,封申王。南宋建炎年间,赵德文曾孙、钤辖建军赵叔赟携三子锐之、锡之、镗之,自河南开封护驾南迁,卜居余姚,世称“姚江赵氏”,堂号“聚珍堂”。其中,太傅赵锐之分居双雁雷山,开国赵锡之分居凤亭,太保监岳赵镗之分居诸冯圣奥,以守先人庐墓。宗谱始修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今存民国十二年(1923年)六修本《姚江赵氏宗谱》全六册,藏上海图书馆。
长泠赵氏。迁姚始祖为兄弟三人:赵孟杰,改名宗,字泽之,行万廿五;孟俊,改名宗烨,字明之,行万廿七;孟伦,改名雒,字东之,行万廿八。相传三人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之后,于元代时自诸暨县迁居余姚县孝义乡长泠之西浒,即今阳明街道老方桥一带,世称“长泠赵氏”,亦称“濬仪赵氏”,堂号“敦本堂”。宗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今存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修本《长泠濬仪重修赵氏宗谱》全二十册,藏浙江图书馆。
箭山东赵。始祖赵元佐,世居汴梁,传至六世孙赵不抑,官文州防御史,南宋初年扈跸南渡,迁居上虞县等慈寺。赵不抑九世孙赵同仁,行亚三,元初自上虞县皂隶湖迁居同邑箭山(今属余姚市梁弄镇),为箭山东赵始祖。箭山东赵堂号“永思堂”,派分箭山、赵岙、甑山、镇龙、南门等支。宗谱始修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今存民国七年(1918年)七修本《箭山赵氏宗谱》全八册,藏余姚市文保所。
箭山西赵。元初在赵亚三迁居箭山之时,同为赵不抑九世孙的赵亚一也自皂隶湖迁居箭山,为箭山西赵始祖。箭山西赵堂号“文杏堂”,派分华渡西园、皂隶湖、上庄、岙口等支。宗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今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修本《箭山赵氏宗谱》全一册,梁弄镇箭山村民间有藏。约明代时,赵亚一的十世孙赵浩,行贤一,又自箭山迁居余姚县大齐岙,堂号亦名“文杏堂”,今存民国九年《大齐岙赵氏宗谱》全两册,藏泗门看云楼。
余姚赵氏虽出身皇族,但名人不多,最著名的为明初古文字学家赵谦。赵谦,原名古则,号考古,凤亭乡冯村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特征入京,任国子监典簿,参与纂修《洪武正韵》。后经朝廷大臣推荐,出任海南琼山县教谕,由于业绩非凡,被誉为“海南夫子”。他有《声音文字通》、《六书本义》、《造化经伦图》、《历代谱赞》等著述传世。今城区笋行弄尚有赵考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初年重建,系市级文保单位。(作者:古越东山)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