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山」第七章名门嘉士(四)赵执信:赵氏家族的后劲

时间:2023-01-12 22:18:02 | 浏览:321

文/李福源赵执信:赵氏家族的后劲泰山东下到高楼,楼上人非第二流。绚烂大名争附爇,萧条深谷自悲秋。当轩尺水鱼龙远,绕屋层峦薜荔稠。几卷饴山诗集在,光芒夜夜烛沧州。这首《题因园》是乾隆年间进士、时任新城知县的云南宁州人刘大绅所作。刘大绅在游览因

文/李福源

赵执信:赵氏家族的后劲

泰山东下到高楼,楼上人非第二流。绚烂大名争附爇,萧条深谷自悲秋。当轩尺水鱼龙远,绕屋层峦薜荔稠。几卷饴山诗集在,光芒夜夜烛沧州。

这首《题因园》是乾隆年间进士、时任新城知县的云南宁州人刘大绅所作。刘大绅在游览因园后,对赵执信的学识修养极为钦佩,感于其一生遭遇,遂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此诗。


赵执信

一、少年春风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抱膝居士、饴山老友,饴山呆叟等,是清初著名诗人、诗学理论家、书法家,被誉为清诗“国朝六家”之一,《清史稿》有传。其著作《饴山文集》《饴山诗集》等收入《赵执信全集》,另有部分诗词文字散见于各地方志和他人著作,或为他人的书画品题当中。赵执信的著述在当时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他以独特的目光审视着清初的诗坛,针对模拟诗风和神韵说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并终生践行。

康熙元年(1662),赵执信出生。此时赵氏家族已成为颜神镇举足轻重的大家族,曾祖赵振业、叔祖赵进美先后中进士,其后又有诸多叔伯中秀才、举人,并分别取得邑庠生等资格。优渥的家境,良好的家风,为赵执信的求学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优势。

赵执信自幼便聪慧敏思,出口成章,在当地有神童之称。九岁时,一次里中文社雅集,名士满堂,赵执信携笔墨径自贸然闯入。在座诸人对这垂髫小儿不以为然,有人还加以驱赶调笑。等命题下达,赵执信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文章,举座皆惊。时在家归养的内阁大学士孙廷铨也参加了这次集会,他又指着院内的海棠花令其为赋,赵执信又是挥笔立就,且遣辞优雅,颇富意蕴,孙廷铨因叹其才,称之为“远大器也”,并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1]。

赵执信亦不负众望,14岁中秀才,17岁以山东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人,震惊乡里。其乡试的主考官是翰林编修翁叔元,翁叔元素以善择人才而闻名,他对赵执信颇为赏识,“以得人自庆”。这一年,孙廷铨将孙女许配给赵执信。此时的赵执信,燕尔新婚,仕途光明,可谓一时骄子,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像曾祖、叔祖那样金榜题名,以己所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康熙十八年(1679),喜讯再传,赵执信以会试第六,殿试二甲高中进士,次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8岁的赵执信名动朝野,成为人们羡慕和议论的焦点。乾隆四年(1739),大才子袁枚中进士,与赵执信为前后甲子同年。袁枚中进士时24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他对此并不自傲,还专门写《怕听》诗说:“怕听旁人夸早贵,已输十八贾登朝。”[2]“十八贾登朝”即指赵执信。

三年后,赵执信被授予翰林编修。当时,清王朝初定中原,各地起义仍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比较尖锐。为巩固大业,清廷采用了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企图来维护自己的长久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血腥镇压有反叛意识的仁人志士;另一方面,又提倡科举,开设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平定民心。

开设博学鸿词科后,全国各地饱学之士风涌云集于北京。赵执信作为文坛新贵与各地文人名士论诗谈词。他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深得当时的文坛名宿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等人的赏识和器重,并结为忘年交。当时文坛领袖王士禛曾写《题赵伸符编修写真》诗赞道:“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3]

康熙二十三年(1684),赵执信以23岁年龄担任山西乡试主考官。他一路观山赏水,凭吊先贤,写下了大量诗篇,诗集《并门集》即于这段时间写成。

乡试结束,在返京途中,赵执信顺路回乡,受到颜神镇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其岳父孙宝仍赋诗写道:

驷马归乡曲,宗祊喜气生。里门车可下,野老席休争。退让前贤法,绸缪故国情。敦伦兼善俗,乃不负盛名[4]。

其在家乡的影响及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康熙二十五年(1686),赵执信官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当时,会典的体例大多袭用明朝旧制,许多人都推辞不敢任。赵执信“肄国书,取档案,傅以文义,典制厘然”。负责编纂《大清会典》的官员“以是服先生材”[5]。一颗文坛新星正冉冉升起。

二、《长生殿》事件

赵执信初到京师时,四叔祖赵进美在宣武门外为其购置宅院一处,并提供一切费用。家庭环境优渥,自身才华过人,加之又青春年少、涉世不深,使赵执信养成了傲岸狷狂的性格,对于当时的名士重臣,合则彻夜长谈,不合则闭门不见,甚至出言相侮,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更有甚者因嫌隙对其恨之入骨,黄六鸿即是其中一个。

黄六鸿,江西新昌人,曾任过山东郯城县令,时为礼科给事中。其所著《福惠全书》中对州县钱谷、刑名、户口徭役编审、土地清丈、保甲、教育、荒政、邮政等言之甚详,对初仕者而言,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以“坊间盛行,初仕者奉为金针”。

黄六鸿深谙官场规则,对赵执信这样的文坛新秀自然有意结交,他将自己颇为得意的诗集以及所带地方土特产馈赠赵执信。赵执信对其为人及为文极为不齿,回信亦只有8个大字:“土宜拜登,大稿璧谢!”[6]黄六鸿对此极为恼火,遂怀恨在心,决意报复。

时间不长,机会来了。

康熙二十八年(1689),著名戏曲家洪昇遍邀友朋到寓所观看其剧作《长生殿》。《长生殿》是洪昇的著名传奇剧,也是清代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它语言生动,想象力丰富,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演绎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洪昇前后花费十余年的心血,三易其稿而成。剧本完成后,洪昇首先请赵执信审阅,赵执信为其润饰改动多处。时人曾称:“剧本虽洪昇撰,而秋谷改定处颇妙。”[7]赵执信自己也说:“《长生殿》传奇,甚有名,余实助成之。”[8]可以说赵执信为该剧亦倾注了大量心血。《长生殿》一经公演,即引起极大轰动。康熙帝看过以后亦极力称赞,还赏赐白金20两。自此以后,各亲王大臣逢有宴会,必邀演此剧,且支付费用比其他剧目高出不少。

内聚班非常感激洪昇,坚持要为他摆筵祝贺,并让洪昇邀请所有好友前来观戏。于是,京城几乎所有名人贤士都接到洪昇的邀请,前去赴宴观剧。作为洪昇的知己好友,赵执信自然也在邀请之列。只是所邀请的名单中,却唯独没有黄六鸿。

当时正值康熙皇后佟佳氏忌辰。按清律规定,在京军民等二十七日内需着素服,百日不作乐,一月不嫁娶。于是早已对赵执信耿耿于怀的黄六鸿率先发难,上疏弹劾说赵执信等人值皇后之丧未满百日,即在洪昇寓所观剧饮酒,实为大不敬,俱应革职。康熙果然大怒,下令严惩。于是赵执信、陈奕培等遭革职,朱典、翁世镛等休致回籍,洪昇被革去国子监生籍,前后牵涉50余人,惩处之严,涉及之广,实属罕见。

《长生殿》一案在当时影响甚巨,有人嘲讽,有人惋惜,时人赋诗说:“国服虽除未免丧,如何便入戏文场。自家原有三分错,莫把弹章怨老黄。”“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9]清代以降,分析记录《长生殿》案件的史料众多,如清戴璐《藤阴杂记》、阮葵生《茶余客话》、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等,近代史家陈友琴、邓之诚、章培恒等人均以为此案牵涉到徐乾学与明珠、余国柱的派系斗争,赵执信等人不过是派系斗争的替罪羊而已。

且不论实际情况如何,这次案件却彻底改变了赵执信、洪昇等人的命运。案件发生后,有人求情脱罪,有人改名重考,各人都想尽办法重返官场,唯独赵执信铮铮铁骨,不仅不为自己开脱,反而把责任全揽过来,上状写道:“赵某当坐,他人无与。”从此,赵执信结束了10年沉浮的官宦生涯,时年28岁。

在离京南归途中,赵执信赋诗一首:

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所记关于赵执信“璧稿”一事,有人向赵执信求证,赵执信回答说,事实并非如此,当时他正与朋友玩着马吊牌,家人就拿着黄六鸿的拜帖给他,赵执信开玩笑说“土物拜登,大稿璧谢”——土特产收下了,他的大作还是拿回去吧!家人不知道赵执信是开玩笑,就认真给黄六鸿回复了书柬。此事赵执信并不知情,等到被弹劾后才知是家人的失误所致。——倘真如此,可谓造化弄人。

自此,清初的政坛上少了一位新贵,文坛上却树立了一根标杆。


赵执信书法作品 赵执信书法作品

三、箫韶引凤,有鹤来仪

罢官后的赵执信写过一首《出宫词》,算是对自己十年仕宦生涯的一个总结,内有“所悲入宫早,不恨出宫迟。十年闭永巷,妾貌犹昔时”诗句,借宫女之事表达了自己出宫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任归田的洒脱,又委婉表述了自己的伤感与落寞。

自此后,他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决心从此悠游山水,永不出仕。

康熙三十二年(1693)秋,赵执信途经临淄、益都、昌乐、潍县、昌邑等地,至沙河店,兴尽而返。

三十四年(1695)秋, 就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赵执信不守“三年之丧”的礼节,又踏上了东行观海之路。初冬十月,终于在福山看到了大海。海浪天风,激荡了他的胸怀,他不禁慨叹:“男儿负奇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赵执信将东观沧海所作的诗汇作《观海集》,集中反映了他沿途诗酒访友、以观沧海的豪迈行迹。

三十五年(1696),赵执信又动身南游,经江苏进浙江,在钱塘与老友洪昇相逢。曾经共患难的老友,多年后相见格外兴奋,二人把酒言欢,吟诗互勉,虽不免有“相逢各讶鬓边丝”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吴越管弦君自领,江湖往来我无期”的豪迈。与洪昇惜别后,赵执信又前往江西,后越过梅岭进入广东。在广州,赵执信与好友陈恭尹等人相聚。“失意无亲戚,他乡有兄弟”,异地逢知己,扫除了赵执信心头多年的阴霾,他重新变得精神焕发,次年,回到家乡。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大多收在《鼓枻集》中。

此后,赵执信又分别于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1700--1705)三次重游苏州。康熙五十九年(1720),赵执信在给子女完婚之后,第五次来到苏州。并在此一住就是四年。这一时期,赵执信荡舟江湖,怡然自得,也更加洞悉了清廷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大量诗作历陈时弊。他的诗歌始终坚持“诗中要有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的创作理念,将目光更多关注到底层,关注到老百姓身上。

明末清初的颜神镇已经成为鲁中经济重镇,煤炭、陶瓷、琉璃业的繁荣兴盛,带动了其它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官僚、地痞提供了发财的门路。他们欺行霸市,乘机敲诈勒索,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性格耿介的赵执信对官僚地痞的行径十分不齿,康熙四十八年(1079),他与从弟赵执璲为解决颜神市集“万姓喧腾,集场几废”的局面,毅然买断颜神“九行”税,目的是稳定颜神市场,“允洽民情”。这对老百姓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却因此阻断了地方官吏和地痞流氓的财路,于是这些人到处给赵执信造谣生事,挑拨是非。另外,买税所付的大量资金也引起了族人的不满,他们把所有的怨气和矛盾也都指向了赵执信。本想一心做好事的赵执信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局面,发出了“门户引多虞,氛垢日以积”的无奈叹息,远离住所,搬到自己的山庄里居住了。赵执信在分析自己的性格时曾说往往会以“疏直招尤”,反观他在官场、诗论、生活中的表现,这个自我评价还是比较精准。

因园


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既是友人也是亲家的冯协一告诉赵执信“新例宏开”,有复官的机会。赵执信即作《躬暨见示,以新例宏开,当有弹冠之兴,却呈四韵》诗回答:“行齐槐柳讵堪追,途迫桑榆合自知。叔达顺来宁有甑,相如免后更无赀。鲈鱼落手中吴好,黄犬回头上蔡迟。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10]诗中以“黄犬回头上蔡迟”为戒,终以“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表达了他与仕途的鄙弃和对官场风险的戒惕。

雍正二年(1724),赵执信结束了到处游历的生活,回归故里,修葺因园,颐养晚年,直至乾隆九年(1744)去世,享年83岁。

去世前不久,赵执信在《题幼子庆赋稿》里写下了“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的警示,这既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总结,也是对后代子孙的规劝。

赵执信书法作品

四、谈龙风波

清初政坛阴云密布,薙发令、文字狱等大行其道,从达官显贵到布衣平民稍有不慎即遭杀身之祸。政坛的阴暗也严重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文人纷纷避国事不谈,转而批风抹月,流连山水,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王士禛及其创立的“神韵说”。“神韵说”一出,风行天下,大有一统诗坛之势,王士禛也被尊为诗坛盟主。“神韵说”虽附和甚藩,但也有不少反对者,赵执信就是其中的一个。

论起来,赵执信和王士禛还是多重姻亲关系。王士禛的季妹是赵执信从叔父赵作肃的妻子,王士禛的二哥王士禧是赵执信的姑父,三哥王士祜是赵执信堂兄赵执桓的岳父,赵执信的岳母是王与阶之女,与王士禛同高祖,以此而论,赵执信尊王士禛为妻舅。关系虽近,但赵执信对这位妻舅似乎并不感冒,相反,他总是有意无意绕开王士禛甚至刻意避免与之走得太近。

早在谈龙事件以前,康熙二十一年(1682),有人献铜鼓于京师,赵执信与友人新科进士冯廷櫆做赋《诸葛铜鼓歌》,人们竞相传颂,王士禛读后称为“二妙”,有意将他们的诗集编为《二妙集》,但二人年轻气盛,不但不愿有所依附,甚至在各自的诗集里都不再收录《诸葛铜鼓歌》,其用事之偏激,行为之刚烈可见一斑。

其后,赵执信又在多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指摘与评述,引起了王士禛极大不满,甚至有四年断绝笔墨交往。但赵执信仍一意行之,甚至放言说“新城王阮亭司寇,余妻党舅氏也,方以诗震动天下,天下士莫不趋风,余独不执弟子之礼”[11],甚至把不依附王士禛提升到人格高度来进行评定。其间虽是诗论政见不合,但也难免夹杂意气用事的成分。



《谈龙录》风波是清代诗坛上较有影响的一段公案。以“龙”喻诗,源自赵执信与王士禛、洪昇之间的一次争论。一次,他们三人在王士禛寓所论诗,洪昇痛恨当时的诗歌没有章法,强调诗就像龙一样,头、尾、爪、角、鳞、鬣应俱全,缺一样,就不是龙了。王士禛不以为然,认为诗应像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偶尔在云中露出一鳞片爪,不要求全,能看到全体的是人雕塑、绘画出来的。赵执信则指出,神龙变幻无常,没有定体,伸缩变化,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状。虽只能恍惚看见其一鳞一爪,但是龙之头尾完整,宛然可见。如果仅仅局限于所见事物,在物言物,反而下乘了。

三个人表达了对诗歌的文艺性的三种看法:洪昇要求完整,王士禛要求精粹,而赵执信认为二者需有机融合,单以此论,赵执信之说更令人信服。

《谈龙录》共37则,另有序言1则,近3500字。全书与王士禛有关者达21则。该书完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时年赵执信48岁,王士禛已是垂暮之年,且病体缠身。赵执信在《序》中说道写作《谈龙录》的缘由:“向也匿情避谤,不敢出,今则可矣。乃为是录,以所藉口者冠之篇,且以名焉。”[12]

《谈龙录》一出,天下哗然。后人据此有多种推测,有认为赵执信挟私报复,有认为其颟顸攻击,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就说:“赵秋谷始与阮翁甚相得,后乃龃龉,因作《谈龙录》一编……推其由,不过因不借《声调谱》之故。”[13]亦有认为其补王士禛“神韵说”之弊,认为两家是互救其短。《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提要》把赵执信与王渔洋两人的诗进行了比较,作了如下论述:“王以神韵缥缈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王之规模阔于赵,而流弊伤于肤廓;赵之才力锐于王,而末派病于纤小。使两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见所长,正不必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14]这个评语比较公允。

平心而论,《谈龙录》中对王士禛的有些用辞的确比较犀利,除去赵执信本身耿介狷直的性格等因素外,应该含有一定的意气用事成分。但赵执信更多的是就诗论诗,指摘不足也是有理有据,并非凭空捏造。赵执信并不否认王士禛大家地位,《谈龙录》中有多则不仅肯定王士禛诗作,而且将其比肩朱彝尊,称为“南朱北王”。

虽然《谈龙录》因其写作缘由备受争议,但是这部诗学理论的价值却不容小觑,它不仅贯穿于赵执信所有的诗学理念之中,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袁枚、龚自珍、黄遵宪等诗学理论主张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谈龙录》连同其他诗文,奠定了赵执信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注 释:

[1](清)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1993年,第655页。

[2](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3](清)王士禛《题赵伸符编修写真》,《渔洋续诗集》卷十六,《王士禛全集》,第1039页。

[4](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4册第923页。

[5](清)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赵执信全集》,第655页。

[6](清)戴璐著,施绍文点校《藤阴杂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7](清)王培荀著,蒲泽校点,严薇青审订:《乡园忆旧录》,齐鲁书社,1993年,第22页。

[8](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笺注:《赵执信诗集笺注》,黄河出版社,2002年,第1796页。

[9](清)王培荀著,蒲泽校点,严薇青审订:《乡园忆旧录》,卷一,第22页。另金埴《不下带编》卷一记载:“孙太常莪山勷,寄赵宫坊秋谷执信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宫坊到白头。’”见王湜华点校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页。

[10](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笺注:《赵执信诗集笺注》,黄河出版社,2002年,第1352页。

[11](清)赵执信:《谈龙录》,《赵执信全集》,第535页。

[12](清)赵执信:《谈龙录》,第535页。

[13](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页。

[1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527页。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王祖蓝影迷网丽江旅游网仓鼠品种网安华卫浴资讯网考研信息网福布斯富豪榜马尓代夫旅游网猫粮品牌网皮革人才网衡阳新闻头条网戴森吹风机评测网攀岩运动网威士忌品牌网月子餐食谱网生肖鸡运势网
赵姓起名通典-赵氏取名字大全女孩免费、五行缺火女孩取名精选百度、女孩五行缺火取名大全、赵姓起名通典大全、赵姓二字名霸气男孩、姓赵的伟大人物名单、全国赵姓名人录、陕西籍赵姓名人录、赵姓书法作家名单、陕西首富赵氏家族、赵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赵氏家谱字辈查询、赵姓女孩洋气顺口名字、赵氏十大富豪排行榜。
赵姓起名通宝典 taishuangle.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