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2:01:52 | 浏览:577
上次在历史故事中提到了赵武灵王,顺着整理一下赵氏这个在历史上占据浓重一笔的家族。
《史记》记载,赵国与秦国有着共同的祖先,有记载传承到中衍,其担任商朝官员,后代蜚廉有两子,一为恶来,其后人为嬴秦氏;恶来之弟为季胜,其后人便为赵氏。
季胜之孙造父,善驱马车。周穆王巡视各诸侯国时,徐偃王发动叛乱,因造父御马日驰千里才攻破徐偃王,于是封赵城以造父,其后代遂以赵为姓,及赵国之始祖。
周幽王荒淫无道,在赵氏叔带带领下离开周来到晋国,为晋文候做事,赵氏一族开始在晋国建功立业。自叔带传承五代,其后人赵夙,晋献公时因有功赐耿地于赵夙。赵夙这一支成为赵氏掌权者。
赵衰,赵夙之孙。当时晋献公成年的三位公子为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古人重占卜,经过占卜侍奉重耳为吉,于是赵衰开始侍奉重耳。后晋国国内因储君大乱,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重耳在外流亡19年,赵衰始终追随。重耳可以成为晋文公,可以说离不开赵衰的出谋划策。当重耳在齐国沉湎安乐的时候,是赵衰眼见劝说不成就灌醉重耳将其带离齐国;当重耳不愿娶秦缪公安排的女子,是赵衰再一次劝谏结秦晋之好以求秦国支持,最终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返晋国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在位9年去世,其子晋襄公即位。赵衰卒于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赵衰之子赵盾开始执政晋国国政。两年后,晋襄公逝。时太子夷皋年少,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士卿因国家多难欲拥立襄公之弟(雍)为君,但是太子之母一直哭诉,后拥立太子,为晋灵公。
灵公年少,却日益骄纵,赵盾劝而不听,灵公反而欲杀之。先是派刺客鉏麑(读chu ni)去刺杀,但是见赵盾家居简陋不忍杀忠臣,于是触树而死。后灵公有计划在宫内狙杀,因灵公厨师亓(qi)眯明曾受赵盾恩惠,挺身助赵盾逃走。赵穿(赵盾远方表弟)弑灵公迎回赵盾,拥立襄公之弟(黒臀)为晋成公。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之姐为妻。
晋景公(成公之子)时,大夫屠岸贾因受灵公宠信鼓动众将领欲杀赵氏一族为灵公报仇,韩厥不同意,遂告知赵朔,但是赵朔不走,唯愿韩厥护其赵氏祭祀不断绝便死而无憾。屠岸贾带领众将发动了“下宫之难”(下宫为赵氏家族所在地)。仅赵朔之妻怀有遗腹子逃到了景公宫内,产下一男孩(即为赵氏孤儿)。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和友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商议由公孙杵臼另寻一婴儿充当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当着众将的面和婴儿共同赴死,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则有程婴秘密带走然后将其养育成人。
时光荏苒,韩厥时刻不忘友人的嘱托。十五年后景公病重,韩厥趁机对景公全盘托出实情,于是景公恢复了赵氏封地。赵武和程婴联合众将灭屠岸贾一族。赵武年满20那一年,程婴也因完成任务慷慨赴死追随赵朔和公孙杵臼了。
赵武(谥号文子),作为赵氏一族的继承者,历经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四代国君,晋国的六卿势力日益强大。晋平公十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会谈后,说到晋国最终会终结在赵、魏、韩后代手中。赵武之子为景叔,景叔之子赵鞅(简子)。
顷公在位时期,赵鞅执掌赵氏家族。简子有一臣下名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去世后,赵鞅感怀到:“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其他大夫只有维诺应答,没有敢于直谏,赵鞅为此感到忧心。赵鞅不仅收获了赵地人心,整个晋人也归附于他。赵鞅执政期间,赵氏一族占据邯郸(公元前491年),又攻打柏人,占据该地,加上邯郸和柏人,赵氏的封地和诸侯的相同。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赵鞅去世,谥号简子,其子赵无恤成为赵氏一族的掌权人。
赵无恤,谥号襄子,其母是翟的婢女,地位低下,因此注定襄子的地位在赵鞅的孩子当中非常卑微。当时赵鞅已立其子伯鲁为世子,但是当时有名的相术师姑布子卿预言赵襄子尊贵,经过赵鞅两次考察,最终废伯鲁立无恤为世子。赵鞅去世后,由赵襄子执政。赵襄子执政期间,联合韩魏一起灭了智家,然后三家大夫又被周王封为诸侯,最后日益壮大的三家赶走了晋国王室,瓜分了晋国这个老牌诸侯国。历史也由春秋五霸进入了战国七雄,历史舞台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台。
始祖像是姓氏家族中最高的精神偶像和寄托,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家族团结,家族精神的凝聚。二十三尊始祖像黄帝:华夏始祖原姓公孙名轩辕。(前2702——前2598年)生于寿丘,长于姬水,都于有熊,神
王姓家谱王姓中华姓氏之一,其始祖姬晋为黄帝后裔,王姓主要源于姬姓;2013年,根据国家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人口为9468万人,其人口之多;(WángXìng):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有的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陈厉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孙)
文丨 我是艾公子 回望自己数十载为官生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中写道:“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
中国封建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世家大族,随着皇权应运而生,扎根大地。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京兆奉天(今乾县)有一个赵氏家族,一门
中国百家姓------赵(赵姓的迁徙)赵国在立国175年后被秦朝所灭,平阳府赵城县赵氏传三十三世后散于秦灭赵国。亡国后的赵姓族人主要分为三支:邯郸(河北)、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和天水(甘肃)。随着政治、经济和生活等需要,千百年来祖国内部人口
晋景公是在公元前599年继位的,而赵氏的领袖赵盾在两年前的公元前601年就去世了。可由于赵盾经营得当,所以在他去世之后,赵氏在晋国的地位不降反增。在当时,晋国有九大家族,分别是赵、郤、栾、中行、范、胥,智、魏、韩,可当时最重要的官位只有八个
海珠马涌边上曾耸立住一座瑶头“赵氏大宗祠·永义堂”家族威水史,感受瑶溪赵氏皇族“古祠画之美”祠堂家庙多从“明朝时开始涌现”细品‘体积恢宏巨大’嘅瑶头赵氏大宗祠古韵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昌岗街道嘅瑶头村,有住“古瑶头村为番禺河南三十三村之冠,宋代开
如果我们说起下宫之难也许并不被许多人所熟知,但是如果要说起赵氏孤儿,那么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元代著名戏曲家纪君祥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的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更是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根据《
万全琳 赵永胜在甘肃省靖(远)南会(宁)北一带,居住着数以万计的赵姓人家,统称“黑虎赵”。然而,这支赵氏,既非“张王李赵,皇帝所赐姓”,也不是“望出天水郡”,而是有别于全国的其他赵姓。他们是元朝皇室的后裔。元末明初,他们随军转战陇上,在元朝
1276年初,元朝大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二月初五,宋恭帝正式宣布投降。自此,南宋在实体上已经灭亡。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不幸,那么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结局如何呢?一、宋恭帝在许多人观念中,蒙元时期的蒙古统治者残忍嗜杀,动不动就要搞屠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