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1:57:15 | 浏览:1628
三家分晋视为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在春秋末期,晋国王室衰落,六卿势大。后来一场场战争下,范、中行氏兵败在晋室与韩赵魏智四卿联手之下,再后来晋室被四卿所击败,智氏成为四卿之中实力最强的存在,逼使韩赵魏三卿割地予智,赵氏不肯服从智氏,因此拉开了这次晋阳之战的序幕。
晋阳之战的结局是智氏惨败,赵氏大获全胜,而在这次晋阳之战中韩赵魏三家联盟攻智氏奠定了日后三家分晋的基础,那么以赵氏为首的韩赵魏三家是如何取得晋阳之战胜利的呢?从赵氏家族的角度出发,晋阳之战之所以能够取胜,其战术与战争思想又有哪些独到之?
晋阳之战的时期,赵氏是由赵襄子所领导的。在智氏的领导者智伯索取赵氏土地未果的时候,赵襄子就敏锐的意识到战争即将来临。因此他早早就做好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选取晋阳作为最终抵抗智氏大军的根据地。
早在晋室未亡,智氏未称霸之前,赵襄子就已经派遣董安于和尹铎去做晋阳的地方官,尹铎走之前曾经问过赵襄子,询问他是让自己去增加税收的呢,还是让自己去建立一个坚固的城池的呢。赵襄子回答他说,让他去建立一个坚固的城池,作为日后必然会到来的战争的根据地。
因此尹铎去到晋阳之后,并开始扩大亩制,以减轻租税,在进一步的“损其户数”,减轻田租,最后实行“无税”政策,将田租和军赋尽数免除,为赵氏在晋阳打下了良好的民心基础。令到赵氏受到晋阳百姓的拥护,给予赵氏一个民心所向的“坚固”的晋阳城池。
在后来,赵襄子在选择抵御智氏进攻的根据地时, 有谋士建议选择“近, 且城厚”的长子或者选择“仓库实”的邯郸, 赵襄子都一一否决, 最后选择了“坚固”的晋阳。因为在赵襄子看来,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是坚固的城墙, 也不是丰富的物质储备,而是百姓的团结与支持。
这一决策令到智氏想要短时间攻取晋阳的计划落空,就算晋阳城内“沈灶产蛙”的情况下,也依旧没有百姓叛逃。
前面已然提到,选取了晋阳作为了最终抵抗智氏大军进攻的根据地,赵襄子就开始了积极的备战准备,先是亲自将晋阳城走了一遍,询问身边的能臣有关于攻防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有缺陷的地方,立马从宫廷的库存之中拨出材料进行修缮。
战国策中记载:“乃使延陵将车骑先之晋阳, 君因从之。至, 行城郭, 案府库, 视仓廪, 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 府库足用, 仓廪实矣, 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 公宫之垣, 皆以蒿楚廧之, 其高至丈余, 君发而用之。”
于是发而试之, 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君曰:“足矣, 吾铜少若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 公宫之室, 皆以炼铜为柱质, 请发而用之, 则有馀铜矣。君曰:“善。”号令以定, 备守以具。三国之兵乘晋阳城, 遂战。三月不能拔, 因舒军而围之, 决晋水而灌之。”
其次,赵襄子虚心的请教手下关于此次战争之中的问题,听取文臣武将的意见,尽管最后未必会选择采纳,但是这种虚心请教的态度使得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受感动,因此消除了内部之间的隔阂,团结一致的面对接下来的这场恶战。
纵观赵氏的战争思想,赵襄子以民众为其的后盾,先是减少晋阳百姓的繁重的税收,令他们的生活趋于稳定,令到百姓民心所向,才使得能够与赵氏一起坚守晋阳三月之久,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便是充分的使用了文臣武将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武器,虚心请教谋士能臣的意见,主动从宫廷库存之中拨出材料修缮城池,积极充分的准备应对这场战争。在听从谋士的意见,去联合受到智氏压迫的韩氏与魏氏一起反抗智氏大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在用人方面,赵襄子比起自以为胜利在握,因此不听取手下意见的智伯要高明许多,也正是虚心听取了手下能臣谋士的意见,才在战争的后面抓住胜利的机会,一举翻盘,击溃智氏大军。
晋阳之战的战术,大体是坚守城池,在寻找机会击败强敌。这一战术不能说多么的高明,但是在赵襄子早早的准备之下,这场晋阳之战还是成为了以弱胜多的经典战局,也成为日后许多人所研究的经典。
笔者带领大家从赵氏家族当时的领导者赵襄子的角度之中,去寻找这场战争胜利的因素,以民众作为基础,以大臣作为武器的战争思想其实很轻易的就可以发现,纵然这种战争思想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在那个封建时代统治下的诸多诸侯其实都未必能跟赵襄子做出一样的决定。
正是因为赵襄子超越时代的战争思想,利用了在现代推崇的“民众”作为持久战争的基础的特质,才能坚守晋阳三个月之久,才使得智伯以为胜利在握,放松警惕,从而忽略了赵氏与韩、魏两氏的联合,忽略了赵氏的攻击,最终断送胜局,自己也命丧在赵襄子之手。
晋阳之战的胜利,为日后战国时代拉开了序幕,也为后来的领导者敲响了警钟,赵襄子的成功是建立在民心所向与手下文臣武将团结一致的结果,说明得不到民心,听不见意见的统治者迟早都会失败,无法开创大业。
综上而言,晋阳之战的战术与战争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缺一则事不可成,从赵氏家族的角度来看如此,从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的战役的角度也同样如此,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冯小红.赵氏减负政策与晋阳之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白国红.晋阳之战新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